【编者注】
2019年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70周年。
70年来,中国运动员排除万难、星夜前行,无数次让五星级红旗高高飘扬。无论是“乒乓外交”还是“女排精神”,体育早已成为新中国的象征之一。
我们回顾历史,寻找中国体育中那些典型的人物和事件。他们是中国体育的改革者、创新者、坚持者和探索者。
他们与新中国体育一起成长,他们的经历也是中国建设体育强国的宝贵财富。
今天我给大家带来的是——中国田径老将郑凤荣。
郑凤荣.视觉中国地图
近10年来,谈起中国田径,最有影响力的人物似乎来自短跑,从刘翔到苏炳添再到谢震业;但如果纵观新中国成立70年,郑凤荣作为中国田径界最具代表性的人物却是不可或缺的。
这个名字对于很多年轻体育迷来说可能并不陌生,但这并不影响她对中国体育的重要性。 60多年前,郑凤荣的飞跃创造了中国体育的历史。她的1.77米跳高创造了中国田径史上第一个世界纪录。
即使退休后,她仍然坚持投身体育事业,从中国体育服务公司副总经理到中国国际体育旅游公司董事长,从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到专职副秘书长。中华全国体育总会总...
如今,82岁的郑凤荣依然步履稳健,思路清晰。对她来说,伴随新中国而壮大的竞技体育,培养了不断挑战的斗志。
1959年第一届全运会上,郑凤蓉获得女子铁人三项和跳高两枚金牌。
“斗志”
说起郑凤蓉的运动人生,最辉煌的时刻无疑是1957年在北京用“剪刀”跳高法跳过1.77米横梁的那一刻。
那一年,郑凤荣20岁。她的这一跳打破了美国女子跳高世界纪录。更重要的是,她成为中国田径史上第一位创造世界纪录的运动员。
当时,美联社对郑凤蓉是这样评价的:一个20岁的中国女孩在北京用有力的一跳告诉世界田径界,中国人民不会永远落后。
事实上,郑凤蓉的训练条件并不是很好,身体状况也不太理想。她能创造出那“惊天一跃”,全靠她不服输的“斗志”。
郑凤蓉1937年出生于山东一个贫困家庭,从小性格外向,有一颗不服输的心。上小学时,看到高年级孩子参加比赛获得的大奖杯,郑凤蓉总是羡慕不已。回到家后,她立即拉着弟弟去比赛跑步、跳远、跳高……
没想到,在体育老师的发现和培养下,郑凤荣进入了专业比赛,开始了自己的运动生涯。 1953年,获得华东地区跳远冠军、跳高亚军。同年,她在全国田径、体操、自行车比赛中获得跳高第四名,并立即被留学归来的著名教练黄健选入国家队。
“动作没有做好,训练就不会结束。”这一直是郑凤荣的训练原则。她经常练习到晚上,看不到横杆时,才继续跳。天黑了,她在横杆上绑了一块白手帕,继续练习。很多时候训练结束后,她只能吃冷餐。
由于一直保持与男队员同等的训练量,郑凤荣膝盖关节受伤,一度无法跑跳。于是,她坐在草席上,做了一些锻炼腰部、腹部肌肉和上肢的运动。
那些年,世界顶尖跳高运动员基本上保持每周训练4到5次,每次运动量都很大。为了有机会在短时间内赶上并超越世界优秀运动员,郑凤荣曾每周训练多达11次,每次训练4至5小时。这样,她一年可以训练320次,运动量几乎是当时世界顶级女运动员的两倍。
“郑凤蓉顽强的训练态度极大地促进了真正战士战斗意志的形成,赋予她取胜的无限毅力。”她的教练黄健曾回忆起郑凤蓉训练的日子。这样的评价。
郑凤荣和姚明。视觉中国地图
时代的缩影
郑凤蓉的努力和拼搏,确实帮助她迎来了“坎坷的收获”的一年。
1957年在德国、捷克、匈牙利、波兰等东欧国家举行的一系列国际比赛中取得优异成绩; 8月18日,在柏林国际田径比赛中,她以1.72米的成绩获得冠军。此后,她进入了世界女子跳高领先行列,并先后超越自己,跳出了1.73米、1.74米和1.75米。
郑凤蓉回忆说,最令她难忘的事情是当年10月20日,与前苏联田径队的友谊赛结束后,周恩来总理接见了她。
周总理见到郑凤荣时,微笑着献上一束鲜花。要不是旁边的贺龙元帅说:“总理给你花,你拿去吧。”当时20岁的郑凤荣会有些不知所措。
在这段会见总理的故事中,郑凤蓉记得最清楚的是周总理与她合影后说的话:“你跳得很好,你还年轻,还有很多时间,你一定会的。”将来还能跳舞。”打破世界纪录。因为我们是社会主义国家,我们不仅有郑凤荣,还有张凤荣、李凤荣。”
就在那次会议后的27天,郑凤荣跳了1.77米,打破了世界纪录。那张照片和那句话成为了郑凤荣随后运动生涯中最重要的精神支柱。
郑凤荣始终信奉一条人生信条,“做一流的人,做一流的事,说一流的话,有一流的意识”。正是怀着这样的信念,她多次获得全国铁人三项、五项全能和跳远冠军,并在这两个项目上打破了全国纪录。
就在自己的世界纪录被罗马尼亚运动员打破后,郑凤荣许诺“在突破1.77米之前绝不穿钉鞋”。她一开始打的是1.78米,但从1958年到1960年的三年里,郑凤荣一共尝试了7次,都以失败告终。
后来,她又患了一场病,肠炎和阑尾炎,让她苦不堪言。但出院没几天,郑凤荣就要求参加训练。要知道,那个时代的训练环境并不好,跳高场地布满沙坑。每天,她都要光着脚反复跑、跳,脚上到处都是伤。但第二天她仍然像往常一样训练,在坚硬的沙子上摔倒了近千次。
幸运的是,1963年6月26日,在华东田径运动会上,郑凤荣跳出1.78米,再次打破了全国纪录。那一刻,她哭了,毫不掩饰。为了这1厘米,她奋斗了6年。这期间,那些负面的声音和背后的压力,都在当时的泪水里释放出来。
确实,郑凤荣是那个时代中国体育人的缩影。郑凤荣和同时期的其他运动员几乎把训练和比赛视为一切,“不是为了自己,而是为了祖国,因为祖国的荣誉高于一切”。
郑凤蓉和孙女妮娜。
不休息就退休
告别前线后,郑凤蓉开始了普通家庭主妇的生活。据《北京青年报》报道,她要织毛衣、做美甲凳、砌墙、做饭,还要照顾两个女儿。
1981年至1988年,改革开放后,她以“埋头苦干”的精神投入到事业中,担任中国体育服务公司副总经理。
据介绍,她参与了北京第一个高尔夫球场的建立和斯诺克比赛的引进;在组织首届北京马拉松时,她亲自向北京市政府申请以天安门广场为起点。这场马拉松后来成为世界上最具影响力的马拉松赛事之一;她参与了品牌运动服饰和高端运动装备的初步引进;她还实地考察了中国首届世界汽车拉力赛并参加了长江探险。
1993年,为纪念毛主席为体育题词40周年,北京将举办大型文化晚会。当时资金不足,郑凤荣亲自南下广州、深圳。 20天内,她筹集到的赞助资金超过50万元。
当时赞助厂家是这样说的:“因为这里的人是郑凤荣,所以我们可以信任,我们愿意为此付出代价,如果是别人,我们也不担心。”
在担任中国田径协会副主席期间,她与作家苏书阳、画家韩美林着手创办“中国大鹏体育艺术学会”,旨在弘扬中华优秀文化,发挥残余热情培养老运动员和文学艺术家,培养新一代运动员。文学才华。
“最后我成功了。还有一些老运动员默默努力却失败了,很少有人关注他们,所以我觉得自己有责任和义务去帮助他们。” 2011年,已经退役的郑凤蓉成立了“郑凤蓉体育文化发展基金会”,其目的是帮助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老运动员。
这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运动员发起并命名的公益组织。以开展体育文化公益活动和救助老人为宗旨,资助退役老运动员、老教练员等退役老运动员。工人。
能够帮助退役老运动员,是郑凤荣非常满意的一件事;而另一件让她动力十足的事情是,她的竞争精神已经传承下来——她的孙子们已经开始考虑为中国备战2020年东京奥运会。
尼娜.
她的孙子郑恩来是一名男子冰球运动员,她的孙女妮娜是一名女子七项全能运动员。据媒体报道,两人均表示愿意放弃加拿大国籍,争取代表中国参加2020年东京奥运会和2022年北京冬奥会。
“我的孙女尼娜很懂事,很独立,训练也很刻苦。”在接受北京青年报采访时,郑凤蓉为自己的孙子感到非常自豪。 “如果没有坚持不懈的精神,就难以想象能够取得今天的成就。”成功。”
版权声明: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,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。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,不拥有所有权,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。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/违法违规的内容, 请联系本站,一经查实,本站将立刻删除。如若转载,请注明出处:http://www.dianlanqiaoji.com/html/tiyuwenda/9507.html